■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童彤
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东北地区发展关乎国家发展大局。在全国两会期间,如何细化和驱动东北全面振兴成为各方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东北振兴的机遇与任务已经十分明晰,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住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强调,东北地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中国经济时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考察东北,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指明方向,作出全面部署。您认为,东北地区该如何做好答卷,实现东北全面振兴?
余淼杰: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证。东北作为拥有一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产业的重要老工业基地,唯有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地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重要使命。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可以看出,在此基础上,东北全面振兴的机遇与任务越发明晰,关键在于能否把握住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
图片来源/新华社
第一,体制机制。例如,受物流成本、物流效率、区域管理成本等因素影响的交易成本偏高,使得东北地区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进程有一定延缓,进而放慢了东北地区融入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步伐。东北地区现代流通网络覆盖范围尚不全面,尚未在区域内部实现畅达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流通模式,东北地区的内在发展动力有待提升。市场监管还存在盲区、死角,亟须升级市场监管形态,与时俱进地进行监管体制改革。
第二,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产业结构,高质量的产业结构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东北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然而现阶段,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未能占据产业链的高端地位,劳动力成本优势发挥不足,附加值相对较高的产业发展不够迅速,产业结构的高质量发展仍须持续推进。从产业结构的质量上看,东北产业链条长度不够完整、集群效应不明显,产业结构的协调性有待加强,加快形成上下游关联的集群式发展模式是东北亟须解决的问题。此外,东北三省一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数差距较大,发展不均衡,有待形成“以大带小、以小托大”的产业生产模式。
第三,对外开放。东北地区具有先天的区位优势,接壤蒙俄、毗邻日韩,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亦是我国在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具有战略地位和作用的枢纽中心。然而,受到多重因素制约,东北地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度还有待提升。
第四,思想观念。思想观念短板是导致其他短板的内生原因,关系着能否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影响着东北振兴的进程。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就容易导致对“市场的力量”“民营的力量”“中小微企业的力量”的认知不够深刻,行政效率相对较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创新激励措施有限。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中国经济时报:正视挑战是对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了然于胸。您认为,如今摆在东北地区面前的机遇有哪些,应该如何抢抓这些重大机遇?
余淼杰:的确,东北地区正处于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期、政策叠加的红利释放期、发展动能的加快积聚期、产业升级的转型关键期、跨越赶超的发展窗口期,东北只要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必将为实现全面振兴增添新动能。
从现实条件看,东北全面振兴拥有四大重要机遇。
一是把科教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东北在科教和产业方面具有先天的比较优势,为推动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扎实的精神基础和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是东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战略支撑作用。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实践路径是提振东北经济社会发展信心、夯实东北地区发展根基、强化东北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战略支撑作用的必由之路。
三是东北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内容在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四是在深刻而广泛的地缘政治变化中找到东北新的区位优势。东北在维护国家战略安全中的地位越发重要。维护国家安全,特别是国防安全,是国家大局所需、东北职责所系,也是振兴机遇所在。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kf84T3YU2mR50paEWOA3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