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辽大举办企业动态学术研讨会

时间:2025-04-24 15:34:14  作者:  点击:

2025年4月18日至19日,由辽宁大学主办、辽宁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承办的企业动态学术研讨会在崇山校区举行。本次研讨会汇聚了来自香港城市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学者,报告内容涵盖企业存货、投资、研发、融资、出口等。经济学部副主任董保民与辽宁大学中国经济研究院、欧洲大学学院拉塞尔·库珀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会议由拉塞尔 库珀教授召集,鄢萍、何超为联合召集人。

开幕式上,董保民介绍了辽宁大学的整体情况及发展的良好势头,特别是经济学科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积极壮大人才队伍,先后成功引进了国际著名经济学家拉塞尔 库珀、全球著名华人经济学家胡永泰以及多名国内知名优秀经济学者、海归青年博士;经济学科教师近年来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经济学(季刊)》等国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辽宁大学也在创办自己的学术期刊,如中文期刊《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以及英文期刊《数字经济和可持续发展》(Digital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以及《亚洲经济文汇》(Asian Economic Papers);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建立了多个系列讲座,邀请了哥伦比亚大学魏尚进教授、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等国际知名学者作为演讲者。最后,董保民教授表示辽宁大学特别是经济学科的发展,需要各位杰出学者的支持和帮助,以学术研讨会等交流形式促进学术合作。

拉塞尔 库珀教授在致辞中首先表达了对参会学者们的感谢,随后进行报告。

报告环节,拉塞尔 库珀以Identification of Demand and Technology: the Role of Inventories为题,对库存与冲击的关系提出了新解。在研究企业动态时,一个经典难题是区分需求冲击和生产力冲击,这是因为这两种冲击对企业产出有类似的影响。库珀教授和合作者们另辟蹊径,从两种冲击对于企业产出库存的影响是不一致这一点出发,开发了一套区分两种冲击的方法,并利用这套方法发现了很多关于企业动态的新结论。该研究为理解企业行为和经济运行机制,以及后续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报告最后,库珀教授提出未来会进一步改进和拓展模型,纳入价格调整、资本调整等更多参数,分析库存的行业差异和时间效应,完善对库存行为的理解。

来自北京大学的李林橦以Aggregate Demand and Irreversible Investment为题,提出固定资本的不可逆性与受融资约束的营运资本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放大总冲击起着关键作用。通过构建包含金融摩擦和固定资本不可逆转性的异质企业模型,并采用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年度调查数据,对模型的相关预测进行检验,此外将模型校准到中国经济,系统地评估了金融摩擦和固定资本不可逆性相互作用的影响。研究发现,在面对负面冲击时,固定资本的部分不可逆性加剧了营运资本的融资约束,这种不平衡的生产结构会导致资源错配和违约情况出现,并且通过内生违约风险和总需求外部性进一步限制企业的借款能力。

来自欧洲大学学院的易成子以Collateral Constraints and Asset Composition为题,研究聚焦抵押约束如何影响企业在房地产和非房地产投资之间分配资源,以及房地产抵押能力的变化对企业资本投资决策的影响。通过构建包含资本投入和资本调整的理论模型,利用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采用GMM和SMM估计方法,分析生产技术、调整成本和抵押约束对资产配置的影响,并对房地产危机下进行反事实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调整房地产资本面临较高的固定成本;房地产投资和非房地产投资之间有较强的互补性;由于抵押约束和资产质押能力的差异,规模较小的企业的资产配置中房地产所占份额较大;若无金融摩擦,平均RE/Non - RE比率会下降16%,总盈利能力会提高5%,总收益会下降0.8%;若房地产不可质押,平均RE/Non-RE比率将下降9%,总盈利能力降低3.6%,总收益下降0.3%。该研究丰富了金融摩擦与投资组合相关理论,为企业资产配置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来自清华大学的陈拓以Polluted Export Restrictions为题,提出了旨在保护环境的贸易政策实施后可能出现与目标相悖的结果。研究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实证研究和理论建模的方法,分析稀土出口配额政策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出口配额减少时,稀土走私量增加,国内价格上升,稀土供应因配额下降而收缩;此外,在环境方面,整体污染呈上升趋势,污染主要来源于无配额限制的小企业,而非有配额的大企业。

来自北京大学的薛思帆在题为Growing Deep or Going Wide: Multi-Product Firm Expansion in Global Trade的研究中,提出一个重要发现:大型多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主要源于少数“超级明星”产品,而非广泛铺设的产品线。已有研究显示,这类企业虽占比有限,却贡献了大部分出口额,并在资源配置和宏观传导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理解这类企业的扩张逻辑与内部结构,对于把握全球贸易的微观基础至关重要。本文发现,这些企业的成功高度依赖于极少数表现卓越的核心产品,这种集中型的产品结构在不同企业之间及生命周期内部均普遍存在。为解释该现象,作者构建了一个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纳入产品创新与扩张投资的内生决策机制,能够生成与数据一致的销售集中度与扩张路径。进一步分析表明,在贸易自由化背景下,企业因产品结构差异产生显著异质反应,进而影响资源重配与产业演化。

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胡关亮以Patent Financing, R&D Investment and TFP Dynamics为题,提出了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无形资产抵押政策可以显著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利用中国2005-2007年的工业数据和2012-2014年的税收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进行实证分析,评估政策对企业研发活动、盈利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另一方面,构建离散事件模型进行结构估计,分析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行分解。研究发现,中国专利抵押政策显著提升了研发投入的深度和广度、企业盈利水平和城市资源配置效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14%,其中30%得益于生产率的提升,70%得益于资源配置的优化;无形资产抵押政策比有形资产抵押政策在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上更有成效。该研究为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抵押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创新驱动发展。

来自东北财经大学的李安鹏以Growing Pains: Inefficient Resource Allocation in Emerging Economies为题,提出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在资源配置效率上存在差异,这一差异与经济追赶过程中的技术变革放大了调整摩擦的影响密相关。通过构建一个企业动态模型,并采用中国和德国的企业数据对模型进行估计,发现这两个经济体在发展阶段的差异能够解释它们在劳动力配置效率差距的一半以上。研究表明,随着经济逐渐向更发达、更高效的稳态逼近的过程中,资源配置效率会自发地先下降后上升。该研究为新兴经济体在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辽宁大学谢聪以Risk-taking with Financial Constraints为题,分析了金融条件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提出在金融限制下,低利率并不能总是鼓励企业进行风险承担的新观点,核心发现是利率降低时会通过两个方向相反的渠道影响风险承担:收益追求渠道和财富效应渠道。通过构建两期模型和无限期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框架,并利用美国COMPUSTAT和CRSP1990-2016年数据,设定回归方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利率冲击对企业风险承担的影响。研究发现,存在一个企业风险承担达到最优的利率水平,该利率在设定上要权衡储蓄者和借款者的再分配以及经济风险程度的相互作用。此外,信贷上限、项目关联度等因素也会对企业风险承担和最优利率产生影响。

辽宁大学何超以Location, Location, Location: How Favorable Shocks Can Be Bad for You为题做了报告。他和合作者以中国加入WTO为例,发现出口机会变好这样的正面产业冲击对于中国内陆地区的产业就业和工资、区域性就业和就业率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其中就业率的下降对于男性工人效果不显著,但是对于有孩子的女性工人则是显著的;同时,如果只看在样本期间一直存续的企业,这种冲击却又产生扩张的作用。既有理论很难完全解释这些现象,他和合作者提出一个同时考虑农村地区向城市产业部门移民、城市产业工人向其他产业和地区移民、城市企业家向其他城市移民的模型解释以上所有发现。模型的核心机制是有利的产业冲击会导致原本愿意留在本地的内地优秀企业家更倾向于去交通和制度更好的沿海地区办厂,导致本地的劳动需求下降,所以高迁移成本的工人尤其受损。而且他们的确从实证上发现以上冲击会导致精英企业家增加了对沿海的投资却减少了本地投资与进入,而且本地进入的减少效果会被交通和制度环境缓解,验证了理论渠道。最后,他还解释说,根据理论模型,同样的机制也适用于一般性的全要素生产力冲击,所以需要警惕经济发展在区域上的马太效应。

与会嘉宾对各个报告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本次研讨会的举办促进了学者对产业政策、资源配置、企业效益等议题的思想交流与经验分享,为研究企业如何在经济动态中探索新的发展策略提供了思路,参会师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