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国际经济学会会士,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赤字率增加1%,意味着什么?|报告解读
与2024年相比,预期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略有下调,从3%左右下调至2%左右。
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增加1.6万亿元。
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及零基预算。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2025年3月5日上午9时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强作政府工作报告。
他指出,过去一年,“稳”的态势巩固延续。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34.9万亿元、增长5%,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56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2%。
2025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左右。
“5%左右的GDP增速是可以达到的,属于‘跳起来摘桃子’。”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要打好政策组合拳,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结合,提升宏观政策实施效能。
此次政府工作报告,预期GDP、城镇调查失业率、城镇新增就业数据,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一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略有下调,从3%左右下调至2%左右。
“把物价涨幅预期目标调整为2%左右,跟往年有所不同,背后是一个更为积极、政策导向更加鲜明的信号。”在同日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说。
他表示,在当前中国物价下行压力大于上涨压力背景下,向全社会和市场强化价格指标的导向作用,努力通过各种政策推动物价温和回升,既可以保障基本民生不受影响,也有利于提振市场预期,促进企业增加投资,改善整个国民经济循环。

赤字率提高到4%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其中,赤字率创下新高,备受社会关注。
2025年,赤字率拟按4%左右安排、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赤字规模5.6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
财政赤字,指财政支出总量超过财政收入总量的部分。一定时期内,财政赤字与GDP之间的比例关系就是赤字率。
在中国,狭义的财政赤字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左右的赤字率,指的就是狭义赤字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狭义赤字率长期保持在3%以下。2020年,受疫情冲击等因素影响,政府加大财政支出,以实现稳经济目标,当年狭义财政赤字率为3.7%,首度突破3%。此后两年,狭义赤字率回落,2022年降至2.8%。
2023年下半年,中国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当年度财政赤字率又升至3.87%,赤字规模增加至4.88万亿元。
2024年,赤字率拟按3%安排,赤字规模4.06万亿元,比上年年初预算增加1800亿元。
2024年10月12日,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就曾表示,“中央财政还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
提高狭义赤字率,意味着将提高国债以及地方政府一般债规模。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赤字率和赤字规模的明显提高,有利于扩大支出力度,强化财政的逆周期调节能力。其中,赤字规模以中央赤字为主,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能够更好地保障基层财力稳定,增加地方财力可支配程度。
中国政府财政有“四本账”: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因为纳入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不属于狭义赤字率范围,但由于均是财政支出,可算作广义赤字率。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拟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1.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3000亿元;拟发行特别国债5000亿元,支持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万亿元、比上年增加5000亿元,重点用于投资建设、土地收储和收购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等。
2025年合计新增政府债务总规模11.86万亿元、比上年增加2.9万亿元,财政支出强度明显加大。
提振消费是第一任务
政府工作报告呈现了2025年十大政府重点工作任务,第一条就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上一年,扩大内需是第三项任务。
2024年的首要任务是“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是今年的第二项任务。
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消费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4.5%,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
加大财政支出,是撬动社会消费的关键一招。
罗志恒解释,在企业和居民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扩大政府财政支出,能够直接扩大社会总需求,形成企业和居民收入,再次带动投资和消费,比收入端的减税降费政策更有效果。
政府工作报告披露,2025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2万亿元。政府将持续优化支出结构,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上海财经大学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劳帼龄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外部需求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将扩大内需放在首位,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加速从外需依赖型向内需驱动型转变,也将增强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稳定性。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5年将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制定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专项措施。多渠道促进居民增收,推动中低收入群体增收减负,完善劳动者工资正常增长机制。
此外,将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2024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通知,统筹安排30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
2025年1月,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司长符金陵介绍,截至2024年底,按已审核通过金额计算,中央财政安排的1500亿元消费品以旧换新资金已基本使用完毕,部分地方在提前用完中央资金额度后还主动发力,增加安排地方资金,保障支持政策不断档。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据初步统计,全年消费品以旧换新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过1.3万亿元,全国汽车以旧换新超过680万辆。
“出台实施政策要能早则早、宁早勿晚,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提高政策实效。”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化债与发展
2025年,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依旧是政府的重点工作内容。其中关键之处,便是如何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政府工作报告表示,要完善和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优化考核和管控措施,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支持打开新的投资空间。
这是中央政府首次明确将动态调整高风险地区名单。
根据联合资信研报,目前债务高风险地区涵盖12个重点省份:天津、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广西、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和宁夏。
对于重点省份来说,政府投资项目受到了较为严格的限制。
2024年7月,甘肃省财政厅在回复一份人大代表建议时写道,国家印发了《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和《重点省份分类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要求分类加强重点省份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严格控制政府投资支出。
此外,2025年,将按照科学分类、精准置换的原则,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
2024年11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批准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隐性债务,也就是看不清的债务,指地方政府在法定政府债务限额之外,直接或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以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的债务。举债主体通常是地方城投公司。与政府债务一样,地方政府需承担隐性债务的还款责任。
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2024年的2万亿元化债资金,已发行完毕。目前,各地正在发行第二轮2万亿元专项债。
3月4日,重庆市财政局发布公告称,计划发行240.63亿元专项债。其中,230.58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根据规划,各地将在2028年底前清零隐性债务。财政部披露,截至2023年末,全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余额为14.3万亿元。同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68万亿元。
严控地方债务的同时,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其市场化转型,是统筹安全与发展的重要一环。南方周末记者统计,截至2月20日,全国三十余个区县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退出政府融资平台事宜。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管理学院讲师钱一蕾向南方周末记者解释,化债并不意味着完全削减债务,或将债务归零。从根本上来说,只要能适度、有效地举债,用于支撑经济增长,不断做大经济发展的“分母”,就能将债务风险控制在合理水平。
首提零基预算
“开展中央部门零基预算改革试点,支持地方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在支出标准、绩效评价等关键制度上积极创新。”
这是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及零基预算。
零基预算,就是从“零”开始的预算编制方法。以前在编制政府预算时,通常会将上一年度的预算数作为“基数”,再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预算。
实施零基预算后,打破了原有基数,一切以零为基点,根据实际需要,重新对项目进行测算,并结合轻重缓急、财力状况等统筹核定预算支出。
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就要求“深化零基预算改革”。
在31个省级行政区的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有24份报告提及了零基预算。
比如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表示,2025年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深化零基预算改革,完善能增能减、有保有压的预算分配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中国引入了零基预算制度,但一直处于摸索阶段,并未全面实施。目前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后,既能缓解地方财政困境,也提高了地方财政资金的灵活性。
内蒙古财政厅披露,2025年起,内蒙古自治区本级预算部门、单位和部分盟市、旗县(市、区)作为第一批试点,在编制预算时将实施零基预算改革。
2024年11月,内蒙古财政厅预算处处长刘志伟介绍,实施零基预算改革,可以大力压减非刚性非重点支出、低效无效支出。
广东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财经咨询专家林志云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零基预算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科学的工具,它基于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机制改革的需要,能够使地方财政更注重编制预算项目的资金使用绩效,节约了地方财力。
2025年3月,《安徽日报》报道,零基预算改革打破了财政支出固化的格局,全面清理无效的财政资金。今年以来,全省已动态清理压减固化、分散、低效资金28.1亿元。
在财政方面,政府工作报告还表示,将加快推进部分品目消费税征收环节后移并下划地方,增加地方自主财力。此外,要严控财政供养人员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