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凤凰网财经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国际经济学会会士,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教授,现将原文转载如下:
近期,国际金融环境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11月8日举行的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上,多位著名经济学家就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判断和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各抒己见。
李扬:寻求更密切的、体制化的国际合作是明智之举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基于主要国家资金流量表数据分析了当前全球化的现状和展望。他指出,尽管全球化进程当前面临诸多挑战,但需要看到全球金融差额的规模,特别是国际投资头寸,有日益增大之势。
李扬强调,当前全球化所遭遇的问题,并非单一国家或特定国家的诉求。不过,以中、欧、日、美等主要经济体的资金流量表为例,各国金融体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依然紧密。他引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0月份发布报告中的数据指出,全球经常账户规模总体缩小,赤字部门基本是美、欧等国家或经济体,但从国际投资头寸看,全球金融差额规模不断扩大。这一现象表明,尽管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规模可能因逆全球化趋势而有所收缩,但全球金融交易活动并未因此停滞。
“尽管有很多狠话和很多狠的措施,但是(全球)相连是客观事实,我们不能不顾事实。”李扬说,因此寻求更密切的、体制化的国际合作是明智之举。
余永定:中美贸易关系可以稳定下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余永定表示,面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碎片化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中国的立场是明确的。
中国将进一步推进“双循环、国内循环为主”的战略调整,改善国际收支平衡、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落实金融服务业自由化承诺,在对跨境资本进行有效管理的同时有序开放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将继续努力维护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其他多边国际组织的权威、遵守IMF和国际清算银行(BIS)的既定规则,继续推进不同形式的国家间的金融与贸易合作。
在国际贸易领域,中国特别要坚持多边主义,维护世贸组织权威,寻求在世贸组织框架下解决贸易争端,中国将继续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坚持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贸易自由化谈判。或许,通过更多的接触、更多的民间交往、更多的外交谈判,中美之间的贸易关系是可以稳定下来的。
朱民:未来几年不确定性增加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资深专家朱民表示,全球经济在未来几年面临的持续低增长挑战,认清这个趋势很重要。
“去全球化下,贸易碎片化非常厉害。”朱民表示,一般来说贸易是全球增长的火车头,贸易增速应该要快于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但是过去十多年里,并不是如此。从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贸易占GDP的比重一直在波动,没有超过60%。这就是危机的影响和地缘政治带来的贸易碎片化的影响。而且,特朗普胜选后,在他主张的政策框架下面,全球贸易占比很可能守不住60%。这将给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特别重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在今天这个时点上,面临一个巨大的政策挑战,就是GDP和GNP(国民生产总值)之争。中国产业链的走向对中国、对全世界都是大事。
在进一步谈到金融风险时,朱民表示,当贸易发生变化的时候,金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全球赤字。政府的赤字变成全球的债务,全球的债务就变成了金融的不确定性。
“目前,全球债务占GDP的比重已高达300%,相当于GDP的三倍。每年,为了维持这一庞大的债务规模,需要借新还旧的资金量达到了50万亿美元。这50万亿美元的借新还旧过程,必须依赖金融市场的平稳运行来实现,意味着金融市场每年需完成50万亿美元的必需周转,以保持债务的稳定接续。”朱民说,哪怕它打一个“结巴”就是危机。
朱民还强调,我们今天处于一个政治波动时期,世界经济论坛做了2024年全球经济风险分析。结果显示,未来两年的十大主要风险,有关经济的占三项,而未来三年,全球十大主要风险没有一项与经济有关。
余淼杰:六方面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指出,理解构建一个更大规模、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其中,更大规模的意思不只是服务商品贸易,不只是最终品的出口,同时也包括中间品的出口;更宽领域不只是线下贸易,也包括线上贸易,同时不只是传统贸易,也包括新的贸易形态;更深层次是指由原来的要素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
基于此,余淼杰提出,可以从六个方面展开:一是出口目的地的多元化,二是进口规模扩大化,三是服务贸易补短板,四是中国企业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五是“一带一路”差异化,六是人民币国际化。
余淼杰表示,陆上丝绸之路应该往东走,海上丝绸之路一个重点是做好全面进入跨太平洋贸易协定工作,但同时要重点向北发展,推进中日韩自贸协定,稳住东北亚。
此外,对于引进外资,余淼杰特别谈到,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已经不断上涨,对美国有比较优势,但是对东南亚国家没有比较优势,因此大规模的转移向东南亚以及向非洲是大势所趋。我们要吸引外资更多地投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正是我们的独门武器,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