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中新经纬|余淼杰:以新促质、以新提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时间:2024-07-11 16:06:34  作者:  点击:

近日,中新经纬报道了全国人大代表,国际经济学会会士,辽宁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余淼杰教授的文章,现将原文及链接转载如下:

【阜成门外】余淼杰:以新促质、以新提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中新经纬7月7日电 题:以新促质、以新提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作者 余淼杰 国际经济学会会士、辽宁大学校长

今年以来,发展新质生产力被多次强调,多个部门都推出了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各项措施。但也应看到,目前市场上对新质生产力的理解还存在一些误区。如何正确理解新质生产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科学地理解新质生产力

理解新质生产力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第二,如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对于第一个问题,当前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国内也面临艰巨繁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过去粗放式的增长模式主要是依赖包括资金、土地、人力、能源等基本生产要素的低成本来实现的。而当前人工成本上升,资本流通随着逆全球化势力抬头,也不像过去那么通畅,资本成本也在上升,种种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使得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变。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集约式增长,其内涵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提高。

进一步看,在新发展阶段中,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四个方面,生产、流通、消费和分配,其中的“牛鼻子”就是生产。从微观的层面看,生产的高质量发展就是要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乃至整个行业形成全产业链、三大产业合理协调发展的生产体系。其中,最关键的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也是新质生产力提升的核心。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当控制了资本、劳动、土地、能源乃至数据等投入后,产品产量依然能够提升的部分,其中提升的来源就在于技术的进步。全要素生产率的进步就是技术的进步,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又在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换言之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就在于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

新质生产力核心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其涵盖的范畴远不止于此,还包含塑造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与对新模式、新业态的培育密切相关。

对于第二个问题,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其抓手一个是“新”、一个是“质”。源泉来自创新,关键在质优,以新促质、以新提质是理解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首先,必须认识到,创新是五大新发展理念的首要理念,是必须完整准确理解并坚决贯彻的新发展理念之一。创新要从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两个方面去理解,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有所区别并共同发展的:科技创新是从无到有、“从0到1”,技术进步则是深化应用、“从1到N”。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没有“从0到1”,就无法实现“从1到N”,更无从形成新质生产力。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如何发挥创新作用?

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对原创性创新,要提高研发投入、提高基础研发占比。2022年中国基础研究经费占R&D经费比重为6.57%,这一比率应当进一步提升,到“十四五”结束时提升到7%甚至接近10%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应用研究。一般来看,基础研究主要靠有组织的科研机构的集体攻坚,而运用型的技术改进则可以靠小企业百舸争流,靠小企业密集的技术进步。对此要做好产学应用的结合,包括蓝图产品化和产品产量化两个阶段,以实现产品在行业内的大规模生产。只有实现产学应用的结合,才能实现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实现科技原创性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同频共振、同步发展。我们还应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其次,创新、创造的最主要的行业载体应该是具有代表性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比如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机器人、生物医疗设备、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装备、人工智能、元宇宙、深海开发、增材制造、柔性电子、氢能储能、细胞治疗、生物育种等产业。同时做好“三篇大文章”,对原材料行业进行产品的技术创造、革新、更新换代,拉长初级产品产业的附加值链条,实现“延链拓值”。此外,还要更好地利用数字经济的载体。这要求我们保证数字技术达到一定先进水平,只有数字技术形成产业化,从蓝图变成产品,再从产品变成产业后,才能大力发展产业的数字化,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再次,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还需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并不是简单追求GDP增长,而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和谐。因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做好“先立后破”,发展新型绿色产业,做好风光火核储一体化的推进,逐步降低传统能源的比重。在具体落地上,要加快绿色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的推广应用,比如碳捕捉的技术;同时落地绿色制造产业,比如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制造业上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总之,应通过加快发展绿色服务业、绿色能源、低碳供应链等,构建绿色循环经济体系。

最后,要做好各种经济政策工具箱的应用,把宏观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能源政策、民生政策等结合起来,从宏观的、一体化的角度运用,以促进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更好培育与发展。

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供需适配性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强化新型要素供给,进而有助于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和强大生产能力的优势,使国内大循环建立在内需主动力的基础上,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我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工作内容就是要培育新质生产力,这是重中之重。因为只有培育了新质生产力,我们的竞争优势才能够充分地体现出来,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才能更好地体现出来,才能够依托创新驱动,补齐供给短板,不断创造出新供给,不断提高满足市场新需求的能力,进而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供给、需求、流通、分配。如果再展开一点的话,供给侧的高质量发展包括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产品质量的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我们希望能够看到产业集聚的良好态势,构建全产业链的完整体系,更希望看到三大产业协调统一地发展,这是供给侧的高质量发展。

需求侧的高质量发展是,希望产品能够满足老百姓各种各样的需求,能形成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如果说从流通的角度看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加快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降低物流的成本,包括物流畅通,还有各种隐性成本和显性成本的下降。分配的高质量发展方面,我们希望能够按照要素分配。

通过大力发展以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为主要内容的新质生产力,强化新型要素供给,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创造以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消费,以新型基础设施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投资以及以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出口,从而提振需求。

此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尤为重要。以辽宁为例,以“三篇大文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体现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辽宁需审视自身比较优势,注重“老字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原字号”价值链的拓展,这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非常关键。比如,在新能源汽车方向,沈阳应专注于极寒条件下续航能力的研究,以发挥地域优势。沈阳的数字化、智能化应围绕老字号、新字号、原字号展开,特别是在锂电池技术上若取得突破,将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新经纬APP)

链接:https://www.jwview.com/jingwei/html/07-07/5992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