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南方周末报道了对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际经济学会会士、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教授的专访,现将原文及链接转载如下:
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东北高校如何引才?|大学校长说
我们最近极有可能全职引进一位大概率能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大家,如果他加盟,辽大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学拿诺奖的高校。
毫不谦虚地说,辽大的经济学已经成为东北经济学的高点,也可以说是领头羊。即使与国内“985”高校相比,我们的经济学也丝毫不逊色
辽宁大学崇山校区校园。(人民视觉/图)
在辽宁,面对大连理工大学与东北大学两所以工科见长的985院校,作为“211”的辽宁大学没有选择与两位“老大哥”正面竞争,而是保有自己的独特优势:以财经和文史类学科著称。2017年,首轮“双一流”名单公布,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进入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序列。辽宁大学也是东北地区高校经济学科唯一入选“双一流”的学校。
根据辽宁大学发布的最新“双一流”高校整体建设方案,到2025年,学校要基本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现任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是位经济学者,在北京大学工作过16年,曾担任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2022年8月,出任辽宁大学校长。围绕人才长期外流的东北如何办学等问题,2024年3月,余淼杰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东北吸引人才不易
南方周末:提及辽大乃至东北,人才流失是无法绕开的话题,但辽大这两年人才引进力度很大,仅经济学院在2023年就引进高端人才和青年优秀学者共计10人,这是怎么做到的?
余淼杰:辽大引才不限于经济学院,整个经济学部都引进不少高端人才。比如,我们引进两位知名经济学者出任院长,分别是金融与贸易学院的李志远教授和新华国际商学院的李建培教授。如今,经济学部的海归教授人数已达六七十个,如果算上原有师资,数量至少上百。
除了经济学,其他学科也在积极引才。例如,广播影视学院的沈国华院长曾是天津电视台的副台长,考古文博学院院长金旭东曾任吉林省文物局局长。
整体来看,辽大采取的策略是坚持引育并举。我们引进专家学者,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并实现个人发展。我们也逐步培养出一批优秀教师,学校有些年轻老师获评“青年拔尖人才”和“长江学者”称号。
南方周末:在缺乏区位优势的情况下,辽大如何吸引到他们,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余淼杰:东北吸引人才不容易。首先是资金相对比较贫乏,其次也有高端人才并不确定这里是不是创业的好平台,担心来了无法离开。
对高端人才,我们根据已有成绩及学术潜力给出非常具备竞争力的待遇。简单来说,其他“985”“211”高校给什么待遇,我们就给什么待遇,甚至更高。而且,同样的工资在沈阳的购买力要比北上广深高,我们在绝对薪酬上具有吸引力。不过,我们的财力毕竟有限,大规模招人依然困难。
另外,潘书记和我以自己在行业内的信誉作为担保,做出表率。
但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大家干事创业、为东北振兴出力的决心。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在关键时刻,能够为东北振兴做出贡献,大家也很有情怀,所以愿意过来。
南方周末:在人才引进时遇到过什么阻碍吗?
余淼杰:主要还是原用人单位的卡留。实际上,我们多次遇到本人愿意来东北发展,而原来用人单位不愿放人的情况。考虑到他们抛家舍业来支持东北本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若原单位不予支持,那这将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我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提交的建议中明确表示,原用人单位不应该以任何形式阻挠人才流动。振兴东北不仅仅是东北人的责任,也是全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因此,原用人单位应具备大局观、大视野,以及宽广的胸怀和情怀。
南方周末:国家之前出台政策支持东北,明确表示其他地区不应挖走东北的人才。那有些高端人才担心来东北发展不顺利无法离开,怎么样才能减轻他们的顾虑?
余淼杰:国家目前正在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随着它的形成,高端人才在全国范围内的流动是非常自然的。我相信东北也可以创造更多机会和平台,通过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经过一段时间,人才在东北成长、成熟培育起来后,在全国范围内更具竞争力,那也一样可以流动到全国甚至全球。所以还是那句话,是金子,不管在什么地方都会发光。而东北,也会成为高端人才进一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平台。
南方周末:为了促进东北振兴,让更多高端人才来辽宁发展,还有什么具有吸引力的措施吗?
余淼杰:建议国家对来东北的高端人才在税率上给予类似于海南自贸港的优惠政策。东北地区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税率优惠能够使得东北在与其他发达地区竞争时更具吸引力。
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受访者供图/图)
不能“坐等天上掉馅饼”
南方周末: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方案中,辽大设定了建设新工科、新文科、形成新兴交叉学科和理工科振兴新增长点等目标,目前有什么进展?
余淼杰:目前,我们拥有12个博士点,还在申请更多的博士点。我们有六个省级一流学科和一个国家级双一流学科。毫不谦虚地说,辽大的经济学已经成为东北经济学的高点,也可以说是领头羊,即使与国内985高校相比,我们的经济学也丝毫不逊色。
南方周末:具体而言,辽大的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情况如何?
余淼杰:刚到辽大时,正值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攻坚之年,我很快融入这里,工作进展很顺利。我们通过高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提升辽大的学科排名,尤其是经济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辽大现已成为北方经济学研究的重镇。
在师资水平提高的情况下,我们顺势而为,积极进取,最近极有可能全职引进一位大概率能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大家,如果他加盟,将会大大加强我们经济学科的力量,辽大甚至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学拿诺奖的高校。
2024年8月,辽大将举办美国国家经济研究署(NBER)中国经济会议,NBER是美国最具规模的经济学研究组织,致力于促进对重大经济问题的前沿调查和分析,以推动对经济运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南方周末:在巩固辽大优势经济学学科领军地位的过程中,还面临哪些挑战?
余淼杰:至于挑战,辽大乃至东北许多高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资金。我们需要社会和国家更大力度的支持,辽宁省委、省政府已经给予我们很多支持,但由于经济总量的限制,与南方的部分高校相比,我们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我们特别希望国家部委以及社会各界能给予辽大更多的支持。
南方周末:在大学发展过程中,除了人才和资金,还有哪些重要因素?
余淼杰:体制机制也很重要。要理顺机制、激活机制,给老师干事创业的平台,让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做科研,这是系统性工程。
我们从学生、学科、学术以及学院这些不同的维度来促进创新、大胆开拓,大家都有跳起摘桃的发展心态,而不是守株待兔、坐等天上掉馅饼。
南方周末:辽大这两年采取了哪些措施吸引学生来报考,效果如何?
余淼杰:除了热门的经济学、法学之外,我们还新设纪检监察学科,目前在全国也仅有几所高校开设这个专业,对于省内外的学生也很有吸引力。
在经济学部还有国际化的学院,加强与海外高校的合作,这些国际合作也提升了我们对留学生的吸引力。
要研究“真实问题”
南方周末:作为以财经和文史类学科著称的高校,辽大如何找准定位?
余淼杰:首先我们明确要将其定位成一所国际知名的世界一流大学,特别是经济学学科,要成为世界一流学科。我一直强调,辽大作为“双一流”大学,要找准这个定位,不能自我矮化。
我认为,衡量一所大学是否优秀,是否“双一流”大学有四个标准:第一,当家长们考虑孩子的大学选择时,是否会推荐这所大学;第二,国际会议是否邀请这所大学的专家发言:第三,政府在遇到具体问题时,是否会请这所大学的教师作为智库专家发表意见;第四,面对社会上的重大热点问题,是否有这所大学的教授发出正面声音。
南方周末:你提到的后面两点,实际上是说大学要服务于社会。具体来说,你是如何让学校的教学与研究服务于社会的?
余淼杰:我们强调以“真实问题”贯通课堂、论文、实习实践等教学模块,引导学生立足国情直面社会,树立问题与服务意识,磨炼解决问题的真本领。
因为我们希望学生们不仅仅局限于象牙塔内的学习,而是实现知行合一。我们的研究不应只是理论上的空谈,特别是在经济领域,要研究真实的经济问题。我们追求的是服务于实体经济、辽宁振兴和国家发展的经济学,这是根本宗旨。
此外,我们成立了14个城市研究院,与各个地方城市合作,派遣教师担任城市研究院的院长。他们的职责包括定期撰写调研报告,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建设性意见。
如此一来,教学与实践可以相辅相成,不仅让老师学生们更深入地了解现实世界,同时也使地方政府能够听取辽大学者的声音。
南方周末:东北地区有着成熟的产业基础、浓厚的工业底蕴,你也曾谈到辽宁将立足特色产业集群、成为技术改进的重大策源地。在推进产学研用融合方面,辽大有哪些举措?
余淼杰:我们最近收到一个好消息:我校作为牵头单位联合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刚刚获批成立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这是我校首个国家部委级重点实验室,是学校科研平台建设取得的历史性突破。
文科方面,我们与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合作,成立辽大的新结构经济学研究中心,旨在推动经济学领域的自主创新和理论创新。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EX-3g11ttFWTZBpj7vu6K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