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研究成果

论文推介丨企业生产率—出口产品质量错配之谜

时间:2025-11-24 13:56:37  作者:  点击:

高生产率企业一定会生产高质量产品吗?余淼杰、田巍和曹健合作发表于《国际贸易》2024年第9期的文章《企业生产率—出口产品质量错配之谜》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该文章发现我国资本密集型行业中存在“生产率—质量错配”之谜,并从加工贸易视角分析和解释了这一反常现象背后的原因,是对企业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关系研究以及国内加工贸易研究的重要补充。

研究背景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化与我国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的双重背景下,企业作为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建设的主力军,其产品质量的有效提升构成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现有文献普遍认为,生产率高的企业会生产高质量产品。然而,中国情境下存在与理论相悖的典型事实:以富士康为代表的加工贸易企业,虽生产率低于产业链高端企业,但能生产并出口高质量产品。鉴于此,本论文以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海关匹配数据为基础,从加工贸易企业与一般贸易企业的对比入手,探究是否存在“生产率—质量错配”现象,并深挖其成因,旨在检验传统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为化解中国企业质量升级困境、优化贸易结构提供学理支撑。

关键指标

(1)出口产品质量:需求法测算

文章基于Khandelwal et al.(2013)的方法,利用消费者需求函数推导出产品质量回归方程,并进而得出出口产品质量对数估计值。

产品质量回归方程:

出口产品质量对数估计值:

其中,σ是产品替代弹性,采用Broda et al(2006)提供的替代弹性估计值。

(2)全要素生产率:多方法估计

文章参考Feenstra et al(2014),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计,回归方程设定如下:

在估计方法中,文章分别采用传统的OLS方法和改进的OP方法。针对OP方法的改进,文章借鉴Yu(2015)的方法,加入加工贸易虚拟变量、出口虚拟变量、WTO时间虚拟变量(2001年后=1)和国有企业虚拟变量,以适应中国企业特征,控制异质性影响。为得到文件的估计结果,文章还是用另外四种方法构建生产率指标,分别是劳动生产率、FE、LP和ACF方法。

实证分析

(1)计量模型

为检验企业生产率和出口产品质量的关系,文章参考樊海潮(2015)的方法,将计量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f表示企业,h表示海关HS6位码产品,c表示出口目的国,t表示年份。zfhct表示出口产品质量,TFPft表示全要素生产率。Xft表示企业层面的特征变量,包括就业人数、资本劳动比和平均工资。文章在回归中还控制了产品—目的国固定效应(φhc)、国民经济2位码行业固定效应(φs)、年份固定效应(φt)和省份固定效应(φp)。

为比较不同贸易类型企业出口质量差异,文章将回归方程设定如下:

其中,Processingft和Hybridft均为虚拟变量,Processingft取值为1,表示企业f在t年只从事加工贸易,否则取值为0;Hybridft取值为1,表示企业同时从事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否则取值为0。

此外,文章还考察了企业加工密集度(加工贸易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与出口产品质量的关系,回归方程设定如下:

其中,Pextft为连续变量,表示企业加工密集度,加工贸易企业Pextft取值为1,一般贸易企业Pextft取值为0,混合贸易企业Pextft取值介于0和1之间。

类似的方法,比较不同贸易类型企业生产率的差异,回归方程设定如下:

(2)基准回归

表1报告了企业生产率和出口产品质量关系的基准回归结果,观测样本包括全部贸易类型的企业。第(1)和(3)列只加入控制变量,回归结果显示TFPOLS和TFPOP的估计系数均为负数;第(2)和(4)列同时加入控制变量和固定效应,结果发现生产率指标系数虽为证书,但均不显著,这表明在中国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生产率和出口产品质量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文章称之为“生产率—质量错配”之谜。

(3)不同贸易类型企业对比

为进一步深究错配现象的成因,文章从不同贸易类型的对比入手探究他们在出口产品质量和生产率方面的差异,结果如表2所示。第(1)和(2)列解释变量为企业贸易类型虚拟变量,第(3)和(4)列为企业加工密集度。结果显示加工贸易企业和混合贸易企业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且前者系数的取值更大,表明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显著高于一般贸易,混合贸易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介于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之间。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加工密集度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其他条件不变时,企业加工密集度越高,出口产品质量越高。

表3则展示了不同贸易类型企业生产率的差异,第(1)和(2)列解释变量为企业贸易类型虚拟变量,结果显示加工贸易企业的估计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加工贸易企业的生产率小于一般贸易企业,第(2)列结果显示,混合贸易企业的生产率也低于一般贸易企业,但两者的差异相对较小。第(3)和(4)列将企业加工密集度和生产率进行回归,发现企业加工密集度的估计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负,表明企业加工密集度越高,生产率水平越低。由此可见,如果不对企业贸易类型进行区分,就会导致出口产品质量和生产率之间的错配。

其后,文章进一步探析了每类企业生产率和出口产品质量的关系,结果显示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率增加10%,平均出口产品质量将增加3.08%-3.52%;一般贸易企业生产率每增加10%,平均出口产品质量将增加1.06%-1.19%;混合贸易企业生产率和出口产品质量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具体而言,当混合贸易企业加工密集度约小于50%时,其出口产品质量和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反之,当加工密集度约大于50%时,其出口产品质量和生产率呈负相关关系。

机制分析

为什么加工贸易企业与一般贸易企业出口产品质量会产生如此差异?现实中,为鼓励和促进国内加工贸易发展,政府免除了加工贸易企业的中间品关税,因此加工贸易企业能以较低成本从国外大量进口中间品,而一般贸易企业则无法享受类似优惠。基于此,文章从进口中间品机制出发,分析和解释了不同加工密集度企业的出口质量差异,结果如表10所示。IMft表示企业f在t年的中间品进口额,Pextft表示企业加工密集,第(1)和(2)列结果显示Pextft的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表明企业加工密集度越高,中间品进口额也越高,即加工贸易企业中间品进口额高于一般贸易企业。第(3)和(4)列显示Pextft前的系数不显著,IMft前的系数显著,说明由于加工贸易企业比一般贸易企业进口更多国外中间品,所以加工贸易企业出口产品质量更高。

政策启示

推动企业产品质量升级是“十四五”时期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我国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建设,不仅需要企业提高自身全要素生产率,还要加大高质量中间品投入力度,从而实现“双轮驱动”,更好促进产品质量升级。

原文下载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