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蒙俄经济走廊为中俄的经贸合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演变,其发展也需要更加明确的未来发展方向。对这一议题,本期介绍一篇发表在《财经理论研究》2025年第4期的文章,其题目为《中蒙俄经济走廊视域下中俄经贸合作研究》,由余淼杰(辽宁大学),徐睿迪(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合作发表。

文章背景
深度互补的经济结构、高度互信的战略关系,正推动中俄经贸合作迈向新台阶。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蒙俄经济走廊已成为促进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与经贸合作的关键平台。研究发现,即使在西方经济制裁背景下,俄罗斯经济仍展现出较强韧性,而中资企业在俄罗斯市场的地位显著提升,汽车行业表现尤为亮眼。
中俄经贸合作的经济基础
俄罗斯整体经济发展奠定合作基础
俄罗斯宏观经济形势直接影响中俄贸易波动。研究发现,2008年金融危机、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以及2022年俄乌冲突后,俄罗斯经济衰退均导致双边贸易额下滑。而2023年俄罗斯经济恢复增长(GDP增长率3.6%)时,中俄贸易额便突破2400亿美元大关。从微观企业层面看,中资企业在俄罗斯市场收入激增。2021-2023年,中资企业总体收入增长近3倍,特别是在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领域收入增长3.3倍。
中俄经济结构高度互补
俄罗斯在能源、矿产等资源领域优势明显,而中国则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具有全球竞争力,这种互补性为合作提供坚实基础。截至2023年,中俄原油管道年输油量达3000万吨,东线天然气管道年设计输气量380亿立方米。两国之间的农业合作也成为了新增长点。2023年1-11月,俄罗斯对中国粮食供应量按价值计算同比增长58%,中国已成为俄罗斯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对象国。
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提升
铁路运输网络是中俄经贸往来的核心渠道。2024年,中俄铁路货运量达1.74亿吨,创历史新高。同江铁路大桥和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公路桥的通车,在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之间开辟了新的国际运输通道。
中俄经贸合作的战略基础
进口替代战略推动合作转型
自2014年以来,俄罗斯将进口替代产业政策上升为国家战略。西方制裁导致俄罗斯关键设备与技术供应链中断,促使俄方积极寻求与中国等亚洲国家合作,从而增强了中俄经贸联系。
“向东看”战略加速推进
俄罗斯积极推动“跨欧亚发展带”与“一带一路”倡议对接,将远东地区发展作为“整个21世纪的绝对优先事项”。这一战略转向为中俄经贸合作带来新机遇。
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现状

中俄双边贸易额连续多年突破1000亿美元,2023年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2401.1亿美元。中国连续14年保持俄罗斯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中国主要从俄罗斯进口能源产品,向俄罗斯出口机电产品、消费电子等高附加值商品。截至2024年,中俄双边贸易的本币结算占比已达95%。此外,中国对俄投资存量从2022年的99.02亿美元增至2023年的106.7亿美元。两国在核能、航天等战略性大项目上取得显著进展,体现出在复杂国际形势中的合作韧性与战略眼光。
推进中俄经贸合作的政策建议
研究从多个维度深入思考并提出了几方面的具体建议:
完善边境口岸建设与口岸协同发展
加快口岸基础设施现代化升级,强化口岸软联通与监管协同,推动口岸功能多元化,并深化中蒙俄三国合作,构建区域一体化机制。
提升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强跨境铁路与公路运输网络建设,优化跨境油气管道和电力输送网络,推动跨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加强跨境经济合作园区建设。
加强重点领域经贸合作发展
包括绿色技术与清洁能源合作、数字经济与信息技术合作、贸易便利化与跨境电商合作,以及农业与食品安全合作。
研究表明,尽管全球经贸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加,但中俄两国凭借高度互补的经济结构和不断提升的战略互信,在能源、农业、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合作成效显著。未来,通过加强综合研判与政策沟通,中俄经贸合作有望实现高质量发展。中蒙俄经济走廊作为重要的区域合作平台,将继续为三国乃至整个东北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与共同繁荣注入新动力。

原文下载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