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研究成果

余淼杰 孔晓丨擘画全面振兴新突破蓝图 奋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时间:2025-10-27 15:55:47  作者:  点击:

近日,《辽宁政协》刊发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教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孔晓的联合署名文章《擘画全面振兴新突破蓝图 奋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关于我省2025年下半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擘画全面振兴新突破蓝图 奋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关于我省2025年下半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的决胜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以及转型攻坚的深层挑战,我省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以深厚积淀对冲周期波动,以改革攻坚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以开放合作拓展发展空间。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积极态势,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内生动力。

一、 稳中求进,新质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成绩

当前,我省经济发展可以总结为“稳”“新”“进”三个关键词,具体体现在:

一是“稳”,即经济总量平稳增长,结构优化韧性增强。从经济总量上看,上半年我省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7%,呈现出稳健的经济增长态势。同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新增就业等主要经济指标也均保持正增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从产业结构上看,三次产业结构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4.3%、3.5%、5.3%,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增速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并且在今年上半年GDP中的比重达到59.2%,第三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力点的态势已经形成。从需求结构上看,出口成为我省经济的“最大亮点”,特别是今年上半年在特朗普推动贸易保护主义的大背景下,我省出口不降反升,增长13.4%,这显示了出口目的地多元化的效果已经开始初步显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6.3%,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以旧换新政策显著提升消费活力,带动销售额442.6亿元。第二产业投资增长最快,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8.8%,IT、信息服务及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的投资增速尤为显著。

二是“新”,即新质生产力培育提速,创新动能蓄势勃发。首先,现代化产业体系立柱架梁。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去年同期10.5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2%,占规上工业比重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此外,绿色低碳产业也呈现出增长势头,完成绿电交易156.28亿千瓦时,国网系统排名第4位。其次,科技创新策源能力不断提升。我省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22.7%。科技型企业群体培育壮大,新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3067家,新认定雏鹰瞪羚企业455家,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68家。再次,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增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8个、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158家。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规上工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66%和83.9%

三是“进”,即改革开放纵深推进,发展活力持续释放。首先,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一窗”受理率超过90%,让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快涌入,近百户央企区域总部、分公司、子公司落户辽宁,新登记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增长3.9%,新登记外资企业超2000家,经营主体活力持续增强。其次,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成效显著,省属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4.2%。财政改革管理持续深化;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港口、高速、铁路累计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达17.2亿元。再次,高水平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省外贸出口增速高于全国6.2个百分点,“十三五”以来首次实现贸易顺差。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开行中欧班列230列、TIR车辆75车。招商引资深入开展,新登记外商投资市场主体403家,直接利用外资增长125.3%。

二、正视挑战,深剖症结: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今年下半年是决战决胜三年行动的关键期,我省经济运行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工业运行持续承压,“大而不强”的转型阵痛显现。上半年,我省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仅为3.5%,占GDP比重34.6%。工业产销率连续19个月下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29个月负增长,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连续15 个月处于下降区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数据连降的背后,是我省工业“大而不强”痼疾在转型期的集中暴露:一方面,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滞后,另一方面,新动能培育尚显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二是内需相对疲软,消费市场“潜力释放”不足。从上半年经济数据来看,全省进口总额为1709.5亿元,同比下降12.3%,这一数据反映出我省经济内需相对疲软。同时,全省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分别同比下降0.1%和4.6%,这表明在下一步工作中需进一步采取措施拉动内需。此外,居民预防性储蓄倾向依然较高,对即期消费存在一定挤出效应,传统商品消费增长趋缓,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距三年行动1.2万亿元目标仍存在较大缺口。

三是开放能级有待提升,区位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当前,我省港口枢纽功能未充分释放,大连港等天然良港的潜力尚未完全转化为国际航运枢纽的核心竞争力。陆海通道联动效率待提升,中欧班列(沈阳)等陆路通道与海港的联动协同、信息共享、通关便利化等方面仍需优化。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深度不足,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突破性、首创性改革举措相对较少,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还可进一步挖掘。

三、精准施策,系统攻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紧密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重构产业生态,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工业是辽宁经济的支柱,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工业 “大而不强” 的本质是产业生态协同性不足与价值跃迁能力偏弱。要推动工业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发展,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融合的现代化产业生态体系。一是加大力度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产业集聚的规模和质量。围绕打造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依托现有传统产业的规模优势、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等产业集群,增强协作配套能力,形成规模优势,提升我省产业链整体水平和竞争实力。二是以创新为引领,加速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供应链,依托22个产业集群,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拓展新能源装备、低空经济、机器人等应用场景,加大新技术示范试验力度和“人工智能+”产业支持。以更大力度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更实举措全面提升产业能级,提升我省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三是以开发区为载体,着力打造制度创新高地。近年来,我省开发区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功能定位日渐清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比较优势逐渐显现。依托国家级经开区、高新区,发挥园区优势,探索构建鼓励先行先试、自主自立、国货国用的创新型制度体系,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

第二,提振消费信心,激活内需潜能释放。消费是经济增长持久动力,消费潜力释放不足的核心在于消费供给、消费能力、与消费环境的结构性错配,需将消费政策从“补贴逻辑”转向“场景逻辑”,以制度型场景创新撬动潜在需求向有效需求转化。一是升级消费供给。积极推动“场景革命”,创新多元化消费场景,培育文体旅、文商旅等融合发展的新型业态。支持发展夜间经济、演艺经济、避暑经济等,加强省级和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的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冰雪温泉品牌产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业态。二是挖掘消费潜力。通过政策支持,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首发经济、直播经济、银发经济等,进一步扩大服务消费。引导新型经济模式健康发展,鼓励企业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三是优化消费环境。落实落细促进就业、增加收入的政策,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后顾之忧。探索发放定向消费券(如文旅、体育、夜间消费券),重点向低收入群体倾斜。持续优化消费环境,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第三,推进制度型开放,拓宽对外开放格局。制度型开放的关键在于通过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层面的创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主要体现在贸易的自由化、投资的便利化和高水平的要素开放。一是强化辽宁在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一方面,陆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应重点向东发展,加强同远东的经贸合作。另一方面,海上丝绸之路在向南发展的基础上做到“两头并进”,向北做好与日韩的经贸合作,鼓励双方企业、地方之间的投资和合作,加强技术和人才交流,使辽宁成为亚太地区自由贸易的“桥头堡”。此外,依托沈阳都市圈,开通沈阳-海参崴直航,助推东北地区更好融入国际交通体系,打造我国东北亚地区的交通枢纽。二是依托中国(辽宁)自贸试验区推进制度创新。积极主动对接东北亚国家的制度和规则,完善外资准入管理制度,打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制度环境。同时,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完善采购贸易方式、跨境电商规则等方面先行先试,不断降低贸易成本、破除贸易壁垒、推进地区贸易合作。三是进一步推动高水平的要素开放,提升关键要素的流动性。建立与东北亚国家对接的知识产权保护协作机制。打造便捷的商务往来通道,聚焦企业家实际需求,通过提供相应便利条件,保障他们在辽拥有更为舒适、持久的生活体验,进而吸引并留住更多外资与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