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研究 > 研究成果 > 正文

研究成果

论文推介|中间投入贸易自由化如何推动企业进口来源“转换”?

时间:2025-10-22 16:52:00  作者:  点击:

中国开放战略对经济发展动能转换与全球贸易格局演变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这一议题,本期介绍一篇发表在《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国际经济学评论》)2019年第27卷第4期的文章,其题目为《Input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import switching: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由田巍(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余淼杰(辽宁大学)合作发表。

01

文章背景

自本世纪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中国的贸易开放程度显著提升。中国的简单平均关税从2001年的15.3% 降至2017年的7.5%。面对贸易自由化程度提升的环境,中国企业已相应调整战略。这些企业的进出口活跃度更高,研发(R&D)投入更多,同时也在改变自身的进出口决策。在各类变化中,进口来源地的变化虽可能对国际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却鲜有研究关注。过去大量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投入品的中国企业,正逐步转向从发达国家进口。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源于中国加工贸易的缩减,更与企业满足创新及产品升级需求密切相关。已有诸多研究证实,投入品关税下降会推动企业扩大进口范围、提升进口质量并降低进口价格,进而促进创新,带来生产率提升与福利增长,但这一过程背后的传导机制复杂且存在争议。本文旨在阐明企业应对投入品关税下降的第一步反应,即企业如何调整其进口来源地与进口质量。

02

数据和测度

本文采用企业层面贸易数据与生产数据的匹配数据集,构建了企业层面的中间投入进口关税指标,并进一步区分了针对发展中国家进口来源的关税。所用数据具体来源于中国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海关数据库对制造业企业相关信息的统计(2000-2006年)。

03

实证结果

1 基准回归

本文在表3中报告了基准回归结果。在第(1)列中,随着针对发展中国家进口品的进口关税下降,企业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份额上升,这表明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品关税下调的推动下,企业进口来源地从发展中国家转向了发达国家。在第(2)列和第(3)列中,本文引入企业生产率以控制其对企业进口行为的影响:第(2)列采用系统 GMM 方法估算全要素生产率(TFP),第(3)列则将全要素生产率标准化至0-1区间以实现跨行业可比性,回归结果显示上述影响仍具有统计显著性与稳健性。在第(4)列中,本文加入投入品关税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项,发现关税下调对低生产率企业的影响更为显著,其原因可能在于高生产率企业在关税下调前受高投入品关税的资金约束更小。在第(5)列和第(6)列中,本文将全要素生产率衡量指标替换为虚拟变量(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行业均值,则该虚拟变量取值为1,代表高生产率企业),并重复第(3)列和第(4)列的回归,结果未发生改变。

2 机制分析

本文在表4中探究了上述结果背后的作用机制。首先,本文检验该影响是因成本节约而普遍存在于所有行业的企业中,还是仅关税下调促使高技能行业企业开展创新与生产升级。表中前 3 列分析了该影响对技能密集型企业的作用:其中第(2)列采用研发投入为正的企业样本,第(3)列聚焦拥有专利数量为正的企业样本。结果显示,技能密集型企业所受的影响与第(1)列中所有企业的整体影响相近,这表明企业升级现象具有普遍性。

接下来,本文按企业进口状态进行回归,以找出(进口来源地切换的)最主要推动主体。在第(4)至(6)列中,分别针对新进口商、持续进口商以及次年退出进口的企业进行回归。结果显示,关税下调对新进口商的影响比另外两类企业更为显著。这一发现表明,投入品关税下调促使更多企业开始从发达国家进口(投入品),而非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研究强调了贸易自由化下企业在扩展边际上的调整效应。

综上,现象背后的机制可以归因于投入成本降低所推动的创新和质量升级。具体而言,我们发现相比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从发达国家进口的质量提升幅度更大。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并进行多项稳健性检验后,我们证实这些发现具有显著性和稳健性。

04

政策启示

本文丰富了中间投入贸易自由化与企业创新的研究,并提供了进口模式转换的直接证据。中国对外开放可能会对全球贸易流向分布产生影响,具体体现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可能被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所替代。

扫码可下载该文